2025年强基计划的新机会!强基计划出现缺额!考生应该如何应对强基计划2.0?

刚刚过去的9月,经历了首批“强基生”入学。但人们发现,参加首届“强基计划”招生的36所高校中,除北大、清华等顶尖名校外,很多高校出现了“招录不满”的情况。
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计划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9个专业共招收210名“强基生”,但最终这些专业共补招46人,补招比例达21.9%;北京理工大学原计划招收4个专业150名“强基生”,最终补招67人,补招占比高达44.6%;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西部高校情况更是不容乐观,补招比例分别为33.8%和30.9%。
那么,“强基计划”元年,真的遇冷了吗?出现缺额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这对于2021届的高考生,有哪些启示呢?
“强基计划”真的“遇冷”了吗?
今年,教育部发文取消自主招生,与其无缝对接的,就是“强基计划”。该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强基计划”起步第一年,在全国36所一流高校开展试点。它最终的录取依据是高考成绩+综合评价(校测),其中高考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不得低于85%。
今年9月,与其他批次新生一同入学的“强基生”颇受关注,因为看来似乎有点出乎意料:报名后弃考学生多,有学生参加校测时发现教室空荡荡的;部分学校部分“强基计划”专业出现缺额,需要在新生中补录……
综合网友议论,所谓的“遇冷”表现出两个突出特点:其一、北京以外的其他地区首轮招生都不太理想,连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这种老牌名校都没有招满;其二、在北京,“清北”以外的其他高校,很多也要补招。名校的“掐尖效应”愈发凸显。
事实上,“
想给孩子一个光明的前途?可联系网站客服获取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助你成功率提升90%!
学员评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