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校“强基计划”遇冷:自主招生2.0 人才选拔仍功利

国家从战略上考虑,希望发展基础学科,但高校只想招到更优秀的学生,“强基计划”遇冷,反映的本质是人才选拔在功利主义和价值取向之间的错位
本刊记者/霍思伊
刚刚过去的9月经历了首批“强基生”入学。但人们发现,“强基计划”的首届招生大范围“遇冷”,在全国36所试点高校中,除北大、清华等顶尖名校外,很多高校遇到了招录不满的情况。
例如,计划招收210名“强基生”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补招9个专业共46人,补招比例达到21.9%,北京理工大学补招4个专业67人,补招占比44.6%,西部高校如西安交通大学和兰州大学,补招比也居高不下,分别为33.8%和30.9%。
“遇冷”表现出两个突出特点:其一、北京以外的其他地区首轮招生都不太理想,连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这种老牌名校都没有招满;其二、在北京,“清北”以外的其他高校,很多也要补招。名校的“掐尖效应”愈发凸显。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感慨说:“招录之前,很多高校的招办就预测今年会招不满,但没想到比多数人的预期还要夸张。”
多位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从目前情况看,政策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国家从战略上考虑,希望各高校发展自己的基础学科,但无论自招还是强基,都是高校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博弈,高校想招更优秀的学生,学生想去更好的高校,这种考虑是第一位的。因此,高校只是把强基当成了自主招生2.0。在后自招时代,人才选拔在功利主义和价值取向之间的错位难题仍然未解。
“遇冷是必然的,而且还会持续存在,”刘海峰说。
选学校还是选专业?
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宣布自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
想给孩子一个光明的前途?可联系网站客服获取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助你成功率提升90%!
学员评价








推荐阅读: